工人日报:大学体育场应该免费使用吗?适当收费未必是有益之举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4-08-25

工人日报:大学体育场应该免费使用吗?适当收费未必是有益之举

8月24日新闻《工人日报》记者刘兵撰文讨论分析大学体育场是否应该收费使用。以下为全文。

近期,围绕大学校园尤其是体育场馆设施向公众开放的问题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充足的财政支持来维持运营。通过适当收费向社会开放健身设施,是一项有益举措。学者建议可以引入社会专业团队参与运营管理。

开放收费引发争议

近日,云南师范大学121校区运动场每人10元的收费引发网友热议。

云南师范大学表示,由于体育场馆年久失修,设施老化,目前没有资金补贴免费开放。同时,工地周边居民较多,存在供需矛盾,因此改变了目前的付费使用策略。

那些认为高校健身场所应该免费的人认为,公立高校是由财政拨款资助的,应该免费供公众使用。支持收费的人士认为,高校健身场所的运营管理会产生相应的人力和财力成本,挤压了学校师生的锻炼空间,因此收取一定的费用也是合理的。

也有市民表示,一些大学校园尚未全面开放,谈不上开放体育场馆和设施。

“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不仅有利于缓解群众健身需求与体育设施和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也是学校服务社会、加强与群众沟通互动的重要途径。社会。”一位已经退休几年的北京市民王国凯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今年暑假以来,不少高校扩大了健身场所对外开放,且普遍收费。例如,南京财经大学体育场开通了网上预约和支付功能。人们可以通过南京财经大学微服务和南京财经大学体育部等微信公众号轻松完成场地预订。开放场地包括体育馆内各功能厅、室外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轮滑场地等。

高校的难点是什么?

《2023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体育场馆中,包括大学在内的公共机构体育场馆所占比重最大,超过40%。但对外开放状况并不理想。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率仅为30%左右,与群众需求存在显着差距。

多位高校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随着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更多的公众进入学校锻炼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风险。同时,社会人数的增加,也会相应减少这所学校学生锻炼的机会。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王建汉告诉记者,他们学校面积不大,健身场地有限,有的场地资源比较紧张。 “现在学生们的健身意识越来越强,如果所有的场地都完全向公众免费开放,我们可能就没有地方锻炼了。”

体育场馆的收费管理往往是令高校头疼的问题。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老师郑子南认为,如果学校场地收费过高,可能会招致批评;如果收费过低或完全免费,不仅难以保证经济效益,也不利于场馆设施的维护。

此外,场馆设施的全面开放也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 “如果老人和未成年人在学校锻炼时出现意外情况,很难说清楚他们要承担多少责任,学校要承担多少责任。”北京某大学健身场地经理向记者坦言。

如何合理开放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89平方米。推动高校体育场馆进一步开放,可以有效缓解城镇居民健身场地不足的痛点。

2009年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号文指出,公立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根据201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号文,学校可以根据维持设施运营的需要,向使用体育设施的公众收取必要的费用,但有偿开放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收费标准应当经当地物价部门批准并向社会公布。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陈忠云介绍,我国公立大学并不完全由财政拨款资助。开放体育场馆收取一定费用并没有什么错。收费必须本着惠民原则,不得高于一般市场价格。应区分不同健身场所的维护、运营费用,结合实际合理收费。 “高校在非教学期间可以聘请第三方团队提供有偿服务,但要合理控制第三方团队的资金监管、市场定价、运营标准等。”陈忠云说。

杭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周武告诉记者,学校将与政府共同探索体育场馆开放的运营方式。 “杭州师范大学将利用高校体育场馆开放惠民的契机,进一步谋划省橄榄球队试点落户工作,确保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同时,学校教学秩序不会受到影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